钢铁减产只是个传说
发布时间:2014-11-01 15:43:48作 者:大汉机械
膨胀式成长的钢铁行业,终于在新一轮市场的自我调节中尝到了自酿的苦酒。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6月,我国粗钢产能由2007年的61031万吨上升到110622万吨。危险的是,钢铁企业的扩展还在继续。
按照钢铁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我国钢材现在需求量在7亿吨~8亿吨。所以,供过于求必然造成价格的下跌。
2014年上半年,重点统计钢企的钢材销售结算价格降至3212元/吨,相当于每斤1.6元,钢铁卖出了“白菜价”。8月末,钢铁协会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已跌至90.63点,为2003年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10月21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回应称,钢材价格如此低迷,除了随着房地产的调整、需求回归常态以外,更重要的是供给能力太强,供过于求的矛盾过于突出。
显然,国家统计局的这番回应已是老调重弹、了无新意了,不过这也是再一次对钢企调整结构转型的迫切性发出警告。
尽管国家在产业政策上频频出招,试图调整结构、压缩产能,但真正按政策响应者寥寥。有迹象显示,钢铁减产的愿望恐怕只是个徒劳。
钢企仍在玩命生产
根据中钢协统计,前7个月大中型钢企的利润总额为113.28亿元,其中主营业务利润为19.29亿元。虽说与去年亏损31.69亿元相比,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但销售利润率依然只有0.54%,为工业行业中最低。
令人意外的是,即使是在这么低的利润水平下,钢企依然在“玩命”地生产钢铁。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1月~8月,粗钢产量为55010万吨,同比增长2.6%;钢材产量为74210万吨,同比增长5.4%;生铁产量为48325万吨,同比增长0.5%。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产能过剩的行业,都是审批出来的。”
让人记忆犹新的是,2012年5月27日下午,国家发改委正式核准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动工建设。湛江市市长王中丙在国家发改委门前高高举起“关于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核准的批复”文件向现场媒体展示,难抑激动亲吻审批文件的新闻画面。
彼时,我国钢铁产能过剩已是警报频频,湛江这样一个多年都未获批的项目,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危机且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获准开工,难免让人产生更多奇异的联想。
有分析人士称,我国钢铁产能过剩都是重复建设惹的祸。众所周知,钢铁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只要搞建设、只要发展工业、只要加强国防实力、只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等,都离不开钢铁这个硬头货。
几年前,钢铁价值最高的时候,1吨钢可以赚到1000元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一部低端手机的价格;如今,却已跌至每吨利润不足一块钱,还不够买一瓶矿泉水。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说,目前来看,低价微利、产能过剩、需求不旺将成为钢铁业必须面对的常态。
记者了解到,鉴于国内需求不足、市场低迷,钢铁企业普遍加大了出口力度。今年前7个月,出口钢材达4907万吨,同比增长36.9%,数量与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并且消化了近八成的钢铁产量增加量。
不过,上述出口数字背后的现实难言轻松。由于企业无序竞争、以价换量,出口钢材均价仅为每吨793美元,同比下降9.1%,利润来源仅靠退税才可获得。
就是这点利润,钢铁行业却依然在争抢,生怕丢失了市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状况,业内人士称,与其他行业相比,钢铁行业还有4个特点,就是“资金大、盘子大、难调头、难协调”。这样,钢铁企业不惧产能过剩也要保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盛来运表示,其他一些行业的情况也大致类似,反映在传统领域、传统行业,我国的实体经济表现出产能过剩的问题比较突出。
盛来运还称,由于一部分企业产能仍在继续释放,比如钢铁虽然过剩,但还需要生产,因为有一些固定的成本需要分摊,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去产能化、去库存化的难度比以前大,持续的时间比以前长。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的背景下,整个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连续负增长,是产能过剩矛盾的体现。
都在争相卡住市场
众所周知,钢铁价值下滑、利润低落,其背后的主因就是产能过剩。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不得不加以反思。
大家都不会忘记,1958年的“大跃进”,其主要的一项就是大炼钢铁,任务是赶英超美。那时,因为新生的人民政权需要用加强建设、尽快改变旧的落后面貌来鼓舞人民革命的士气。结果,我们犯了左倾冒进错误。
然而说实话,这个历史教训在我们的许多工作中并未引以为戒,而是在不同时期,继续延续着“大跃进”的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仍然急需钢材。尤其是在我国实施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房地产业每年所需的钢材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需求量在年年攀升。然而正是由于这样的大背景,我们的钢铁企业如雨后春笋、如星星之火,遍地都是。
1958年后,国家接受教训,只保留了全国有名的武钢、鞍钢、首钢、太钢等国家大型钢铁企业,对地方钢铁企业则实行严格控制,只有具备资源优势的铁矿石产地才允许建设钢铁企业。但是现在,大大小小的钢铁厂有多少,不经国家统计部门权威公布,我们真的难以知晓。即便是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也并不一定是个准数。还有不具备规模、没有列入统计范围的小厂。
其实,钢铁行业生意之所以如此火爆,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全国各地房地产业的兴起。现在的住宅楼结构已经由过去的几根柱子和每个楼层的圈梁改成了全水泥钢筋框架结构。现在,不仅大楼越盖越高,而且钢材需求量也大得惊人。
这是我国自1997年住房制度改革以来的重大变化。房地产业支撑了我国的钢铁产业以及其他相关配套产业,如水泥工业,如装饰材料中的塑钢门窗和大量各种型号的玻璃等。
然而房地产业也像海潮一样,有潮涨就会有潮落。目前,除了几个一线大城市的房地产和楼市依然保持温和外,二、三线城市房地产已经出现了楼房过剩的现象。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业并不能养活全国所有的钢铁企业。
记者观察到,即使如此,众多钢企仍无削减产能的意向。
业内人士称,钢企这么做也是有难言之隐的,因为需求截流了,产量却不好截流。钢铁的市场布局又十分分散,导致钢企一旦限产,又要面临市场可能会被另一家钢企抢占的风险,于是不管怎样,也要硬着头皮生产了。
市场人士表示,国内钢企生产的钢铁大部分是建筑用钢,真正的高附加值钢铁产品并不多,之前房地产作为国内经济的支柱型产业,钢企依靠房地产大量生产钢铁来抢占钢铁市场份额,如今即使需求不景气,钢企不愿意也不敢削减产能,因为削减产能就意味着市场份额的丧失,而钢企丧失的市场份额如果想抢回来,难度很大。
化解产能绝非易事
目前来说,产能过剩肯定会造成恶性竞争和过度竞争。业内人士称,当前我国产能过剩的问题并非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常态,而是计划经济干预方式所导致的结果。比如,一些产能过剩突出的行业都曾经是受过鼓励的行业。也就是说,当前国内一些行业的严重产能过剩有可能是政府错误的产业政策所导致的结果。
国内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地区“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即化解过剩产能政策出台后,不仅出现了政策落实进展不一的情况,而且一些地方还出现了越要化解过剩产能、产能过剩问题越是严重的情形。
实际上,在成熟的市场经济里,产能过剩是一种常态。市场经济永远是一种产品过剩的经济。只有产能过剩,才能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市场才能把价廉物美的产品留下来,把不适应市场的产品淘汰掉。
今年5月,工信部提出2014年淘汰炼铁能力1900万吨、炼钢能力2870万吨的目标。随着要求越来越严、银行对信贷系统的收紧,已有一部分有欠账、资金周转不畅、负债较高、亏损严重的钢铁企业面临着被淘汰或被关停的命运。
不过,工信部提出的目标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国家目前对产能的淘汰和限制仍然主要针对落后产能方面;而对于符合要求的钢铁产能,仍然缺少必要的限制。现在,只是用行政手段让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对于符合要求的产能,怎么削减并无具体方案。
有分析认为,钢铁行业缺失的就是完善退出机制,但是如果地方政府让钢企限产或者关停,企业员工又如何安置?现在钢铁行业的尴尬之处就在于,在没有合适的退出机制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去调节了。
然而,就在钢铁产能居高不下时,地方政府对削减产能的态度也颇耐人寻味。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就算国家制定了相关政策来控制产能,但是地方政府实施也会打个折扣,因为这关乎地方税收以及地方政府政绩等问题。”
记者也了解到,政府补贴对很多钢企账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修饰”作用。以华菱钢铁为例,公司今年上半年的净利润是1901.21万元,而公司今年上半年获得的政府补贴为7940.54万元,是净利润的4.17倍。
对此,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表示,钢铁企业对地方政府而言属于支柱型产业,地方政府出于地方就业稳定以及社会稳定的需要,不会对钢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也使得削减过剩产能的动力大大不足。
张琳称,地方政府主管官员大都是任期制管理,因此也未必高瞻远瞩,做长远的考虑,毕竟地方官员更多的是以短期政策效益为导向,只要能够开工、能够保证就业、保证社会稳定,哪怕通过政府补贴也要支撑钢企的生产。
张琳表示,钢铁行业产业结构存在的矛盾根深蒂固,要解决也非一朝一夕,产能过剩与当初各个地方政府采取投资优惠政策和官员追逐GDP有很大关系。削减产能,工作难度很大,不仅仅是钢铁生产,还牵涉到社会稳定,因此需要有序地进行。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对于目前国内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就得以市场化的方式来化解,而不是再以计划经济思维方式来解决。综合来看,要化解产能过剩,中央政策支持、地方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协调、企业主动调整,这4方面因素缺一不可。
盛来运称,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去产能化的要求贯彻实施;另一方面,从企业角度来说,一定要在市场倒逼机制的作用下,主动调结构、转方式。这是我国跨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这个坎儿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也只有这样做,才能最终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
输送机械网)